
“我是合肥人,木雕做了二十多年,都是奔四的人了,人生又有多少个四十年!”彭劲杰感慨道。
彭劲杰小的时候就喜欢玩木头,别人的书桌里塞得都是书本、文具,而他一抽屉都是自己做的木制玩具。那时没有工具,他便自己把螺丝刀磨平,改成刻刀,虽然什么都不懂,但凭借着兴趣他自己琢磨着刻,愣是用一块废弃木头做成了一艘小船、一只小鸟,一匹小马……雕木头玩具成为他童年游戏的最爱。
十四岁那年,彭劲杰离开家乡,来到木雕之乡东阳学习木雕。初学木雕非常艰难,师傅平时说话多用方言,语言不通,劲杰只能通过仔细观看,细心琢磨,不断摸索,认真学习。就这样,他木雕手艺学习了五年,帮师傅做了一年,之后到处拜师学艺,跟随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学习,一边做一边学。

东阳木雕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。其多层次浮雕、散点透视构图、保留平面的装饰,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。又因色泽清淡,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,格调高雅,又称“白木雕”。 2003年,彭劲杰跟随师父为杭州新建雷峰塔创作了8幅大型木雕壁挂《白蛇传的故事》,后来又为中南海紫光阁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企业制作了许多大型屏风。
2009年,劲杰回到合肥,在市文化馆的帮助下,成立合肥市非遗木雕传习所,结合徽州文化,独创的《彭氏木雕》成为包河区级非遗,2010年成为合肥市级非遗,2014《庐州木雕》成为省级非遗,今年劲杰又被评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,成为省内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。

劲杰说:“如果让我回头,很可能不做木雕这一行……这一行实在太苦了……”。他停顿了片刻继续说:“但既然选择了这行,就一定要做好”。2007年,劲杰在做木雕时,左手食指被大平刀硬生生削去了一节,指骨被锋利的刀口削尖,鲜血顺着指骨喷涌而出,劲杰从身边抓起一把木屑,用502胶将手指粘上,胶水与木屑接触瞬间冒起了白烟,一股刺鼻的气味四处弥漫。劲杰忍着剧痛赶到金华第一人民医院,医生看着他因失血而变得乌黑的手说:“你这只手可能需要截肢”。劲杰是做木雕的,怎么能少了一只手,在他的坚持下,医生只能建议慢慢养伤。劲杰说:“我这只手差一点就没有保住,如果没保住,可能就不会再从事这行了”。在经过了大半年的休养,劲杰的手指才缓慢恢复,但指尖留下了一圈深深的印记。
一次,一家日本客户订购了一批寺庙的建筑构件,要求极高,不许打砂纸、不给做油漆,不能有刀痕,构件必须完全用刀修光。日本看似苛刻的要求,实际上是日本木雕的一种工艺——清刀。这批建筑构件劲杰跟师傅和师兄弟们反反复复做了二十多遍,终于得到了对方的认可。劲杰说:“我要感谢日本人,没有他们的严格要求,我们的作品不会如此精细。不管是做技术还是做艺术,都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,精益求精的精神,才能出好作品”。
“做木雕是慢工出细活,要想做出一件满意的作品至少需要一个多月,甚至更久。”首先要构思,艺术来源与生活,在生活中找到灵感来确定木雕的主题;接着选材,选择适合木雕的木材;再者打粗坯,将木料中多余的部分去掉,这是木雕雕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,因为去掉的木头是接不回来的,如果粗坯打得不好,那珍贵的木材就会白白浪费;最后一步是精雕,这一步最为耗时,少则一月,多则数年。当年雷峰塔的《白蛇传的故事》就历时三年完成。
说道《庐阳木雕》的传承,彭劲杰叹了口气道:“真正愿意学木雕的人很难找。现在的年轻人心浮气躁,急功近利,希望马上出成绩,但是木雕雕刻又是日久见真功的活儿,没个十几年,很难有所作为,所以想学的人很少,即使学了也因为吃不了苦半途而废。劲杰一直在寻找,寻找热爱木雕的人,他愿意倾其所有,将《庐州木雕》这门艺术发扬光大。